Old habits die hard

Old habits die hard 是個諺語,意為「積習難改」,其中動詞片語 to die hard 的意思是「不易改掉,不容易戒掉」,而當 die hard 結合成一個字變成 diehard 時,它可當名詞或形容詞用,意思是「頑固分子 (的),死硬分子 (的)」,如 a diehard conservative (頑固的保守派人士);a diehard fan (鐵杆粉絲或死忠粉絲)。

Old habits die hard 的起源無從考證,但它曾於 1758 年出現在美國開國元勛班傑明‧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所寫的一篇文章中,並自此之後一直使用至今。自 20 世紀中葉以降,這個諺語受歡迎或流行的程度即穩定地上升。
閱讀全文

Still waters run deep

Still waters run deep 是個諺語,字面意思為「靜水流深」,因而比喻為「深藏不露;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根據《牛津簡明諺語詞典》(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Proverbs),這個慣用語可追溯到羅馬帝國時代,它在古羅馬史學家昆圖斯‧庫爾提烏斯‧魯福斯 (Quintus Curtius Rufus) 所著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一書中首次被提到。

這本敘述亞歷山大大帝生平史的拉丁文著作寫到:”altissima quaeque flumina minimo sono labi”,這句翻譯成英文就是 “the deepest rivers flow with the least sound” (最深的河流流動的聲音最小)。Still waters run deep 在英文中的應用最早可追溯到約 1400 年。
閱讀全文

Waste not, want not

Waste not, want not 是個諺語,意為「勤儉節約,吃穿不缺」,旨在告誡或鼓勵人們平時要勤勞節儉、不要浪費,將來才能衣食無缺。這個慣用語首次出現在 1772 年,但有一個押頭韻 (詩歌中一組詞以發音相同的子音做開頭) 的版本早在 1576 年就已開始在使用,那就是:Willful waste makes woeful want. (恣意的浪費將招致極端的匱乏)。

例句:

  • Come on, finish your food, children. Waste not, want not! (孩子們,快點,把食物吃完。勤儉節約,吃穿不缺!)
  • Tony never let his leftovers spoil in the refrigerator but made sure to eat them. “Waste not, want not,” he said. (東尼絕不會把剩飯剩菜放在冰箱裡壞掉,他一定會把它們吃掉。他說:「勤儉節約,吃穿不缺」)
  • I just hate to throw out good food – waste not, want not. (我就是討厭扔掉好的食物 - 勤儉節約,吃穿不缺)

Fortune favors the bold, fortune favors the brave

Fortune favors the bold 和 fortune favors the brave 為同義諺語,意為「天助勇者;天佑勇者;幸運之神眷顧勇者」。它們旨在鼓勵人們凡事要抱持大無畏的精神並採取果敢的行動才能獲得重大的成功。

Fortune favors the bold 和 fortune favors the brave 分別從拉丁文 “audentis fortuna iuvat” 和 “fortis fortuna adiuvat” 翻譯而來,而它們分別源自古羅馬詩人維吉爾 (Virgil) 和古羅馬劇作家泰倫提烏斯 (Publius Terentius)。

在加拿大知名影星基努‧李維 (Keanu Reeves) 主演的第一部《捍衛任務》(John Wick) 中,男主角有數秒鐘的淋浴鏡頭,觀眾會看到他的背部有一幅巨大的刺青,紋的就是 “Fortis Fortuna Adiuvat”。
閱讀全文

Not se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Not se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是個諺語,意為「見樹不見林」。不過,這是美國的慣用語,英國也有個比較早出現的同義慣用語,那就是 not see the wood for the trees,兩者僅一字之差。Not see the wood for the trees 最早出現在英國作家約翰‧海伍德 (John Heywood) 1546 年出版的諺語集中。

之後不久,有人便使用比較沒有那麼詩情畫意的 “forest” 來取代 “wood” 這個字,但兩者同樣直到 1800 年代才被廣泛使用。在實際的應用上,這兩個字或者說這兩個慣用語交互使用的情況所在多有,但 “forest” 版本的使用頻率略高一籌。
閱讀全文

There’s no time like the present

There’s no time like the present 是個諺語,意為「目前正是好時機」,其中 the present 意為「目前,現在」。這是個古老的諺語,首次出現在 1562 年,它的意思在其近五百年的應用中一直沒有改變。不過,在實際的使用上,我們有時會省略 there’s,而變成 no time like the present。

例句:

  • A: When do you want me to start washing the car? (A:你要我什麼時候開始洗車?)
    B: Well, there’s no time like the present. (B:哦,現在正是好時機)
  • Start studying for the big exam now, instead of waiting till the night before. No time like the present, is there? (現在就開始唸書,為這場重要的考試做準備,別等到考試前一晚才要唸。此時不唸更待何時,不是嗎?)

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the fire

Out of the frying pan (and) into the fire 是個諺語,意為「跳出油鍋又入火坑;才出龍潭又入虎穴」,比喻為「(境況) 愈來愈糟;每況愈下」。其前通常與 get、go 或 jump 等動詞連用。

英國政治家、作家暨哲學家湯瑪斯‧摩爾爵士 (Sir Thomas More) 1528 年在他的文章中使用了這個諺語,因此咸認他是第一位在英語中使用此諺語的人。自 1980 年代以來,這諺語的使用率或流行程度急遽增加。與其他許多諺語一樣,它通常只被引用前半部,即 out of the frying pan。
閱讀全文

Crime doesn’t pay

Crime doesn’t pay 是個諺語,意為「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個慣用語早在 1860 年代初期就已開始使用,可能是愛說教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人民所創造的格言或警句。

然而,crime does not pay 直到 1920 年代至 1930 年代才變得流行。這可能與美國禁酒時期 (American Prohibition Era) 黑幫活動與不法情事盛行有關,當時犯罪事件經常見諸於頭條新聞。這個慣用語經常被用在漫畫、書籍、電影和廣播節目中對目無法紀和無法無天的重大犯罪事件所做的小說式描述。
閱讀全文

Two wrongs don’t make a right

Two wrongs don’t make a right 是個諺語,意為「冤冤相報何時了;以牙還牙於事無補;積非不能成是;別人對你所做的壞事並不表示你也可以對他們做相同的壞事」。

Two wrongs don’t make a right 通常被引用來告誡想要對某人尋求報復的人,因為冤冤相報何時了。這個諺語於 1783 年首次出現在美國獨立宣言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簽署人之一的班傑明‧洛希 (Benjamin Rush) 所寫的一封信函中。
閱讀全文

Bark is worse than one’s bite

Bark is worse than one’s bite, one’s 意為「刀子嘴豆腐心;口惡心善」。這個慣用語於 1600 年代中期開始使用,之前是個諺語,指的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會叫的狗不會咬人」。據狗狗行為學家表示,狗狗吠叫時本身是處於害怕的狀態,而想要咬人的狗則毫無畏懼,具有攻擊性,此時牠們會低吼,不會吠叫。

例句:

  • Don’t let John frighten you – his bark is worse than his bite. (別被約翰嚇到了,他這個人刀子嘴豆腐心)
  • Mr. Smith may yell a lot, but his bark is worse than his bite. (史密斯先生可能大吼大叫,但他口惡心善)
  • Don’t worry about Teresa’s threats. Her bark is worse than her bite and she is really a very nice person. (別擔心泰瑞莎的威脅。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她其實是個很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