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強調句中的元素(二)

The thing, the one/only/first thing, something

The thing

我們可以用 the thing (+ 形容詞子句) 當主詞,後接 BE 動詞 (is 或 was) 來強調 BE 動詞後面的元素 (即主詞補語)。這與 Wh-分裂句的作用一樣,但比較不是那麼正式。例如:

  • The thing I love about John is his loyalty to his wife. (我喜歡約翰的一點是,他對他太太的忠誠)
    = What I love about John is his loyalty to his wife.

即使被強調的元素為複數,BE 動詞亦用單數,因為 the thing 是單數名詞。例如:

  • The thing I like most about Penghu is the historic sites. (我最喜歡澎湖的地方是歷史古蹟)
    = What I like most about Penghu is the historic sites.

BE 動詞後面要強調的元素也可以是連接詞 that 所引導的名詞子句。在非正式情況中,有人會將 that 省略,但筆者期期以為不可,因為這是錯誤的文法。例如:

  • The thing you need to remember is that you’ve lent James 50,000 dollars. (你必須記住的是,你已借給詹姆斯五萬元) (正)
    = What you need to remember is that you’ve lent James 50,000 dollars. (正)
  • The thing you need to remember is you’ve lent James 50,000 dollars. (誤)

閱讀全文

如何強調句中的元素(一)

英文使用下列結構和句型來強調句中的元素。

間接受詞與介詞片語

若要表示某人接受某物,我們可以使用典型的詞序:間接受詞 (indirect object) + 直接受詞 (direct object)。但若要強調接受者,則可使用介系詞片語來代替間接受詞。例如:

  • I gave my daughter an iPhone 7. (我送我女兒一支 iPhone 7 手機) - 典型的詞序:間接受詞 + 直接受詞。
  • I gave an iPhone 7 to my daughter. (我送一支 iPhone 7 手機給我女兒) - 非典型詞序:直接受詞 + 介詞片語。將介詞片語置於句末可對接受者 (間接受詞) 起強調作用。

在正式的上下文中,我們有時會將介詞片語置於句首以便強調直接受詞。例如:

  • For his wife, he bought a Mercedes Benz. (他買了一部賓士給他太太) - 這句係用來強調直接受詞 Mercedes Benz。

主動態與被動態
閱讀全文

分裂句 (cleft sentences)

Cleft 意為 divided。在分裂句中,一項資訊被分成兩個子句來敘述,這也就是它們被稱為分裂句的原因。我們使用分裂句 (尤其是在說話時) 來使聽者已經知道的事情 (舊資訊) 和不知道的事情 (新資訊) 產生關連,藉此來強調聽者不知道的事情,也就是新的資訊。英文的分裂句可分為 It-分裂句和 Wh-分裂句。

It-分裂句 (句型為 It is/was … that …)

It-分裂句是最常見的分裂句。要強調的新資訊是位在 it is/was 的後面,而舊資訊則位在 that 子句中,使 it 子句和 that 子句產生關連。在非正式情況中,當 that 為該子句之動詞的受詞時,that 通常省略。例如:

  • Cindy: Did you find your handbag, Monica? (辛蒂:莫尼卡,妳找到妳的包包了嗎?)
    Monica: It was my purse that I’d lost. I found it under the sofa. (莫尼卡:我遺失的是錢包。我在沙發下面找到了)
    - 這裡強調的新資訊是「我的錢包 (不是我的包包)」。已經知道的舊資訊是:「我遺失某樣東西」。
  • John: Professor Chen’s Spanish lesson is very interesting, isn’t it? (約翰:陳教授的西班牙文課很有趣,不是嗎?)
    Mary: It is English that Professor Chen teaches us. (瑪麗:陳教授教我們的課程是英文)。
    - 這裡強調的新資訊是「英文課 (不是西班牙文課)」。已經知道的舊資訊是:「我有上陳教授的語文課」。
  • Is it November that you are going to get married? (你要結婚的月份是十一月嗎?)
    - 這裡強調的新資訊是「十一月這個月份嗎?」。已經知道的舊資訊是:「你將要結婚」。

閱讀全文

Cleft sentences 中的關代不能用 which

  • It is books that are a key to the wide world. (書正是通往廣闊世界之鑰) (正)
  • It is books which are a key to the wide world. (誤)

解說:這是一種所謂「分裂句」(cleft sentences) 的強調句型 (It is/was + 被強調部分 + that 子句)。在此句型中,that 子句前的先行詞若是人,則 that 也可用 who 或 whom 來代替,其餘情況只能用 that,不能用其他關係代名詞。

Q:在 It is you who play (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at matter. 這句中,who 要接單數還是複數動詞?

A:在 It is you who play (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at matter. (在該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就是你) 這句中,who 是主詞,也可以說是它所引導的形容詞子句 (即關係子句) 的主詞,指的是先行詞 you,所以動詞要用 “play”。

值得一提的是,關係子句幾乎從不用來修飾人稱代名詞,如 I who am a student at this school come from a country in Asia. (我是這所學校的學生,來自亞洲國家) 是個錯誤的句子。然而,問題中的句子是一種所謂「分裂句」(cleft sentences) 的強調句型 (It is/was… that),不受此限,如 It is I 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fault. (該為這項過錯負責的人就是我);It was they that cleaned the classroom yesterday. (就是他們昨天打掃教室) — 在此 that 也可用 who 來代替,但僅限被強調的元素是人,如上述的例句,其他情況只能用 that,不能用其他關係代名詞。

不過,在非正式或新聞英語中,分裂句中的主格人稱代名詞經常被寫成受格型態,如 It is us who will come up with the solutions. (日後提出解決方案的人就是我們)。另外,著名的成語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也使用同樣的句型,意思是說,不要在乎眼前的輸贏,要到最後才見分曉,也就是說「最後笑的人才是真正的笑」;不過這裡的 he 係用做不定代名詞,意為 anybody, any person。

Q:It’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 這個強調句中的 a 是否應改為 the,而整句的意思是「就是這位聰明的人從不犯錯」?

A:這句的意思並非這樣。它也不是所謂「分裂句」(cleft sentence) 的強調句型 (It is/was + 強調的部分 + that 子句)。它是一種極為特殊的「It is… that 子句」句型。英語中有為數不少的諺語都是使用這種句型。大家知道,許多英語諺語都是從莎士比亞時代流傳下來的,有些甚至是直接來自莎士比亞的戲劇;他那個時代和以前時代的英語跟現代英語的用法有很大不同,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也是問題中的句子的意思被誤解的原因。所以,我們不能按照現代英語的語法規範去理解那個時代的諺語。

「It is… that 子句」這種英諺句型,意思被誤解的情況屢見不鮮。舉例來說,莎士比亞的劇本「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中有一句諺語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son.”,如果按現行語法來理解的話,也就是如果按字面的意思來理解的話,那就是只有聰明的父親才會瞭解自己的兒子,有些人也是這樣翻譯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意思,而是「再怎麼聰明的父親也不見得瞭解自己的兒子」或「其父未必知其子」。所以,問題中的句子的意思應是「再怎麼聰明的人,也難免犯錯」。換言之,這種句子的真正意思與字面意思恰好相反,它具有含蓄的讓步意味,吾人切勿望文生義、譯成強調句型。

「It is… that 子句」這種諺語結構有幾個共同特點:1. 被強調的部分不是特指的某人某物,而是一般的泛指,因此它的前面是用不定冠詞,而不是表示特指的定冠詞;2. 被強調的中心詞至少有一個形容詞作修飾語;3. 從結構上來看,主句 It is… 不同於一般的強調句,它只有現在式,沒有其他時態,也沒有否定形式 — 這道理很簡單,因為它表達的是一種普遍真理;4. 這類諺語的哲理性比較強。

總結上面的敘述,我們可以將這種句型更詳細地寫成:「It is a + 形容詞 + 名詞 + that 子句」,意為「無論多麼的…也(不)…」或「再怎麼的…也(不)…」(但往往引申為諺語)。這種句型中的 that 子句有否定和肯定兩種情況,當它為否定形式時,要譯成肯定的意思;當它為肯定形式時,則要譯成否定的意思。請看下面的例句:

that 子句為否定形式的情況

  • 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 不可譯為:一個好的工人決不犯錯)
  •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路必有彎;凡事必有變化;耐心等待終會時來運轉 — 不可譯為:那是一條永不轉彎的長巷)
  • 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 (凡馬皆有失蹄時;凡人皆會犯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 It is a good husband that never stumbles and a good wife that never grumbles. (世間沒有從不犯錯的賢夫,也沒有從不嘮叨的賢妻)
  • It is a small flock that has not a black sheep. (再小的羊群也有雜色羊 — 樹多出雜木,人多出怪物)

that 子句為肯定形式的情況

  • It is a good divine that follows his own instructions. (能說者未必能行)
  • 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 (再壞的鳥也不會弄髒自己的巢 — 家醜不外揚)
  • It is a good doctor that follows his own advice. (名醫不自醫)
  • 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it. (智者不上兩回當)
  • It is a good dog that can catch anything. (世上沒有什麼東西都能抓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