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這句的意思並非這樣。它也不是所謂「分裂句」(cleft sentence) 的強調句型 (It is/was + 強調的部分 + that 子句)。它是一種極為特殊的「It is… that 子句」句型。英語中有為數不少的諺語都是使用這種句型。大家知道,許多英語諺語都是從莎士比亞時代流傳下來的,有些甚至是直接來自莎士比亞的戲劇;他那個時代和以前時代的英語跟現代英語的用法有很大不同,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也是問題中的句子的意思被誤解的原因。所以,我們不能按照現代英語的語法規範去理解那個時代的諺語。
「It is… that 子句」這種英諺句型,意思被誤解的情況屢見不鮮。舉例來說,莎士比亞的劇本「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中有一句諺語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son.”,如果按現行語法來理解的話,也就是如果按字面的意思來理解的話,那就是只有聰明的父親才會瞭解自己的兒子,有些人也是這樣翻譯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意思,而是「再怎麼聰明的父親也不見得瞭解自己的兒子」或「其父未必知其子」。所以,問題中的句子的意思應是「再怎麼聰明的人,也難免犯錯」。換言之,這種句子的真正意思與字面意思恰好相反,它具有含蓄的讓步意味,吾人切勿望文生義、譯成強調句型。
「It is… that 子句」這種諺語結構有幾個共同特點:1. 被強調的部分不是特指的某人某物,而是一般的泛指,因此它的前面是用不定冠詞,而不是表示特指的定冠詞;2. 被強調的中心詞至少有一個形容詞作修飾語;3. 從結構上來看,主句 It is… 不同於一般的強調句,它只有現在式,沒有其他時態,也沒有否定形式 — 這道理很簡單,因為它表達的是一種普遍真理;4. 這類諺語的哲理性比較強。
總結上面的敘述,我們可以將這種句型更詳細地寫成:「It is a + 形容詞 + 名詞 + that 子句」,意為「無論多麼的…也(不)…」或「再怎麼的…也(不)…」(但往往引申為諺語)。這種句型中的 that 子句有否定和肯定兩種情況,當它為否定形式時,要譯成肯定的意思;當它為肯定形式時,則要譯成否定的意思。請看下面的例句:
that 子句為否定形式的情況
- 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 不可譯為:一個好的工人決不犯錯)
-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路必有彎;凡事必有變化;耐心等待終會時來運轉 — 不可譯為:那是一條永不轉彎的長巷)
- 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 (凡馬皆有失蹄時;凡人皆會犯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 It is a good husband that never stumbles and a good wife that never grumbles. (世間沒有從不犯錯的賢夫,也沒有從不嘮叨的賢妻)
- It is a small flock that has not a black sheep. (再小的羊群也有雜色羊 — 樹多出雜木,人多出怪物)
that 子句為肯定形式的情況
- It is a good divine that follows his own instructions. (能說者未必能行)
- 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 (再壞的鳥也不會弄髒自己的巢 — 家醜不外揚)
- It is a good doctor that follows his own advice. (名醫不自醫)
- 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it. (智者不上兩回當)
- It is a good dog that can catch anything. (世上沒有什麼東西都能抓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