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t hold a candle to

Can’t/Cannot hold a candle to 意為「比不上 (某人或某物);無法媲美 (某人或某物);無法跟 (某人或某物) 相提並論」。這個通常用於否定句的慣用語起源於 1600 年代,當時新進的手工藝學徒往往必須秉燭為正在幹活的師傅或老手提供照明,好讓他們看清楚手上的工作。如果一個人連站在一旁手持一根蠟燭的工作都做不好,那就「了然」了,自是無法跟他人相比。

英國古物研究者 Sir Edward Dering (1598–1644) 在其 1641 年出版的著作《The fower cardinal-vertues of a Carmelite fryar》中使用了類似的片語 “not to hold the candle”。他在書中寫到:”Though I be not worthy to hold the candle to Aristotle.” (雖然我不配和亞里斯多德相提並論),這是 can’t hold a candle to 已知最早的引句。

例句:

  • John can’t hold a candle to Jack when it comes to painting. (談到繪畫,約翰比不上傑克)
  • As for singing, Amy can’t hold a candle to Jennifer. (關於唱歌,艾美比不上珍妮佛)
  • For Benjamin, baseball and football can’t hold a candle to basketball. (對班傑明來說,棒球和足球無法與籃球相提並論)
  • Not one of his novels can hold a candle to yours. (他的小說無一可以媲美你的小說)
  • These pop bands that you hear nowadays can’t hold a candle to the groups we used to listen to in the sixties. (你們現今所聽的這些流行樂團,無法跟我們在 60 年代常聽的樂團相提並論)

It ain’t over till the fat lady sings

It ain’t over till the fat lady sings 是句口語,意為「事情還沒結束,等著瞧」、「比賽還沒結束,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不到最後一刻,結果無從分曉」、「不到最後無法見真章」等等。句中的 the fat lady 是個隱喻的歌劇歌手,源於德國作曲家華格納 (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的歌劇。華格納的歌劇在結束之前往往都會由一名胖胖的女高音登場唱壓軸,所以當胖女士出來唱歌時就表示歌劇要結束了。

It ain’t over till the fat lady sings 經常用於討論運動比賽的時候。它是 1976 年在德州舉行的一場籃球比賽期間被創造出來的,當時比賽的兩支球隊是 Texas Tech Red Raiders 和 Texas A&M Aggies,它們直到最後一刻仍打成平手,比賽轉播員 Ralph Carpenter 於是說 “… the opera ain’t over until the fat lady sings.”。《達拉斯新聞早報》(Dallas Morning News) 翌日引用這句話做了比賽的報導,自此之後這句俗諺乃聲名大噪。
閱讀全文

Cold turkey

Cold turkey 意為「(戒除毒癮、菸癮或酒癮等出現痛苦不適的) 戒斷症狀」,但指的是事先未做好準備或採取逐漸減量的方式就突然戒斷所出現的痛苦與不適。Cold turkey 源於北美,字面意思為「冷火雞肉」,其比喻意思可能與晚餐時端上一盤冷火雞肉的概念有關,因為這表示該頓晚餐事先並未做太多的準備。

Cold turkey 現在主要用來表示突然戒除毒癮、菸癮或酒癮等時所出現的痛苦與不適,甚至可表示嘎然而止、突然完全停止某事的意思。這個名詞起初意為「直言不諱;照實說;有話直說,別拐彎抹角」,當副詞用,如 to talk cold turkey (to somebody) 意為「(對某人) 直言不諱」。然而,to talk cold turkey 現已被 to talk turkey 所取代,後者已成為常用的口語,如 Okay, John, we have business to discuss. Let’s talk turkey. (不錯,約翰,我們有事要討論。我們就有話直說,別拐彎抹角了)。至於「突然戒除毒癮、菸癮或酒癮等;突然完全停止某事」的意思,則用 quit cold turkey 或 go cold turkey on something 來表示。

例句:

  • Two years ago Kevin went cold turkey on a three-pack-a-day smoking habit. (兩年前,凱文突然戒掉一天抽三包菸的習慣)
  • More and more people want to quit smoking cold turkey. (越來越多人想斷然戒菸)
  • Britain went cold turkey on free trade with EU. (英國突然完全停止與歐盟的自由貿易)

A lick and a promise

A lick and a promise 是口語,意為「草草了事,草率做事 (尤指草率打掃、清洗)」,通常與動詞 give 連用,即 give (something/someone) a lick and a promise。根據可考的紀錄,這個慣用語是在大約 1838 年首次被使用,源自 lick 這個字在更早之前的一項意思,即「快速清洗」,不過 lick 現在已無這項意思,但仍有「快速,飛速」的意思,如 at a lick (快速地);John drove at full lick. (約翰全速開車)。至於 a lick and a promise 中的 promise,很可能是當事人為求心安,向自己保證下次時間多一點時會好好打掃或清洗一番。

例句:

  • She always gives her room a lick and a promise. (她總是馬馬虎虎地打掃一下她的房間)
  • Because it was late, Ella only gave the children a lick and a promise before bed. (由於時間晚了,艾拉在孩子們睡前只馬馬虎虎地給他們洗一洗)
  • I don’t like to work with Kevin because he always gives a lick and a promise. (我不喜歡跟凱文一起工作,因為他總是敷衍了事)

Been there, done that

Been there, done that 是句頗為常見的口語,存在至今不過四、五十年,但它的起源並不十分確定。這個片語意為已經做過某事或經歷過某事或某種情況,因此不再覺得新鮮或感興趣。當有人在談論一件你已經做過或經歷過的事情時,你可以說這句話來表示「這對我來說一點都不新奇、這根本引不起我的興趣或我已經知道了,換點別的吧」等類似的意思。

Been there, done that 始於 1970 年代初期,有人認為它最早是出現在美國,但也有人認為它源於澳洲。到了 1980 年代,這個片語已經廣為人知,就連百事可樂都拿它來當廣告用語。自 1990 年代伊始,這個片語經常被加長為 “been there, done that, got the T-shirt”,字面意思為「去過,也做過了,就連 T 恤都買了」。由於觀光客或活動參與者往往會購買旅遊當地或活動單位販售、上面印有相關 logo 的 T 恤以證明自己去過某地或參加過某活動,因此加長版中的 got the T-shirt 只是在進一步強調確曾做過某事或經歷過某事或某種情況。

例句:

  • A: Hey, did you know they were divorced last year? (A:嗨,你知道他們去年離婚了嗎?)
    B: Been there, done that. (B:早知道了,來點新鮮的吧)
  • A: Damn! I’ve forgotten my keys! (A:該死!我忘了帶鑰匙!)
    B: Been there, done that. (B:我也發生過這種事)
  • If your attitude toward Bangkok is been there, done that, perhaps it’s time to try a different vacation spot. (如果你對曼谷的態度是,去過了就不再感興趣了,那麼現在或許是試試不同度假地點的時候了)
  • My husband promises he will quit gambling, but I have been there, done that, got the T-shirt, so I don’t plan to stick around. (我先生保證他會戒賭,但我已聽過太多次了,所以我不打算再待下來了)

Go to the dogs

To go to the dogs 意為「(國家、組織、機構、人等) 大不如前,不復當年 (風光、輝煌、盛況等),衰敗,衰落」。這個慣用語的起源不可考。有一說是,腐爛的食物不適合人類食用就丟給狗吃 (go to the dogs)。另有人認為它源於人類賽狗下注的行徑,許多人喜歡觀看或參加賽狗 (go to dog races) 並下注,十賭九輸,結果把自己弄得一窮二白,生活境況大不如前或走向衰敗之路。但無論如何,go to the dogs 可追溯到至少 1700 年代中期。

例句:

  • I think the country is going to the dogs. (我認為這個國家正走向衰敗)
  • This firm’s gone to the dogs since he took over! (這家公司自他接手以來已大不如前!)
  • He was a marvelous actor, but his drinking problems caused his career to go to the dogs. (他以前是個了不起的演員,但酗酒問題使他的演藝生涯大不如前)
  • That once first-class hotel has gone to the dogs. (那家以前是最高級的飯店已不復當年)

Fly in the ointment

A fly in the ointment 意為「美中不足之處;令人掃興的人或事」。這個成語最有可能源自舊約聖經的傳道書 (Ecclesiastes)。在 1611 年翻譯和出版的《欽定版聖經》(Authorized Version) - 又稱《詹姆士王譯本》(King James Version) 或《詹姆士王聖經》(King James Bible) - 傳道書第十章第 1 節中,有一段文字這樣敘述:”Dead flies cause the ointment of the apothecary to send forth a stinking savour: so doth a little folly him that is in reputation for wisdom and honour.” (死蒼蠅使做香[料者]的膏油散發臭氣;同樣,一點愚昧也能敗壞智慧和尊榮 - 中文版翻譯)。

英文少說也有上百個常用的成語可追溯到《欽定版聖經》。有趣的是,英語直到 1700 年代初期才首次使用 a fly in the ointment 這個口語常用的成語,是出現在英國哲學家約翰‧諾里斯 (John Norris) 所著的《A Practical Treatise Concerning Humility》一書中。
閱讀全文

Push the envelope

To push the envelope 意為「挑戰尺度;挑戰極限;超越極限;逾越限度」。這個用語在 1980 年代初期美國作家兼新聞記者湯姆‧沃爾夫 (Tom Wolfe) 所著的寫實性小說《真材實料》(The Right Stuff) 出版後變得廣為人知。1983 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太空先鋒》(又譯《太空英豪》、《太空英雄》) 就是改編自這部同名小說。

該小說記敘了美國一群在愛德華空軍基地 (Edwards Air Force Base) 從事高速飛行器試驗的試飛員,以及他們之中有些人日後被挑選為美國載人航太計畫「水星計畫」的太空人的故事。沃爾夫在引述這些飛行員的話時使用了 “pushing the outside of the envelope” 來形容挑戰速度記錄及超越其他偉大的飛行事蹟。這個用語中的 envelope 並非「信封」而是指 flight envelope (飛行包線,指飛行器的飛行速度、高度或性能的極限)。
閱讀全文

Press the flesh

To press the flesh 意為「(政客、名流) 與許多人握手」。政治人物為了與選民近身接觸以示親民,經常混在人群中跟許多人握手。名流有時為了展現平易近人、不擺架子的作風,亦會與粉絲大握其手。握手 (handshake or shaking hand) 可追溯到古希臘,剛開始可能是一種向對方保證「我沒帶武器」的方式,後來演變成象徵友誼和信任。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政治人物一有機會就跟選民握手,目的當然是為了選票。注意:Press the flesh 不加連字號,除非放在名詞前面當形容詞用,如 press-the-flesh politics (握手政治)。
閱讀全文

Hold one’s horses

Hold one’s horses 意為「等一下;忍耐一下;稍安勿躁;且慢」。起初這個口語只有字面意思,那就是拉住韁繩,使自己所騎的馬停住或使自己所駕駛的馬車停下來。在一個所有交通都以馬匹為主的年代,可以想像地,讓馬停下來的方法絕對不只一種,但這並非本文要討論的重點。

到了 1840 年代,hold one’s horses 開始在美國被用作比喻的意思,即「等一下;忍耐一下;稍安勿躁;且慢」,但當時是寫成 hold one’s hosses。Hoss 是 horse 的美國方言。到了 1930 年代,hold one’s hosses 演變成 hold one’s horses。由於當時馬匹幾乎已不再被用作交通工具,這項演變令人感到有趣。現今 hold one’s horses 通常在口語中被用作祈使語氣的命令或告誡。注意:Hold one’s horses 中的 horses 恆為複數。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