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瘋

英文:act crazy when people visit (v.); act crazy in the presence of guests (v.)

說明:人來瘋大多指小孩在客人面前或在有生人的場合表現出的一種近似胡鬧的異常興奮狀態。家中的小朋友,平常十分乖巧,可是每當客人到訪就變了個樣,吵吵鬧鬧,講都講不聽,就是標準的人來瘋。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家裡來了客人,小孩表現得非常高興,但一開始還能正常說話吃飯,慢慢地就陷入了一種近乎瘋狂的狀態,又吵又鬧、跑來跑去、跳上跳下!客人尷尬不已,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讓小孩安靜下來,往往給客人留下家教不嚴的壞印象。

成年人也會人來瘋,而且毫不遜色。只是隨著年齡增長和學養加深,一般人都會慢慢收斂甚至消失。但也有人臨死都不會有多大改變,只要人來人多就愛表現引起注意,人越多越愛表現。

人來瘋沒有完全對應的英文用語,只能根據中文意思給予最貼近的翻譯,但從實際發生的狀況來看,「人來」是這項翻譯是否貼切的關鍵字。

例句:

  • John’s children are constantly acting crazy when people visit, making him feel so embarrassed. (約翰的小孩老是人來瘋,使他甚感難堪)
  • Peter’s daughter acted crazy in the presence of guests yesterday so he grounded her for two weeks. (彼得的女兒昨天人來瘋,所以他就將她禁足,罰她兩週不准外出)

Q:網路上有人說 Who am I to say you love me? 這句的翻譯是「我該對誰說你愛我?」,這意思對嗎?

A: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不久前教宗方濟各 (Pope Francis) 訪問巴西後飛返羅馬途中,在飛機上針對同性戀神職人員問題所講的一句話:”If someone is gay and he searches for the Lord and has good will, who am I to judge?”。教宗這句話中的 Who am I to judge? 跟問題中的 Who am I to say you love me? 顯然是同一句型。

若按照網路上的翻譯方式,那麼教宗這句話應譯成「如果有人是同性戀,而能心懷善念追尋上帝,我該對誰評斷?」顯然地,「我該對誰評斷」的語意不是很清楚,因為它的意思並不正確。Who am I to …? 和 Who are you to …? 等句型的正確意思是「我/你憑什麼?」、「我/你有什麼資格?」、「我/你算哪根蔥?」、「我/你算老幾?」。所以 Who am I to judge? 的正確意思是「我有什麼資格評斷?」(亦即我沒有資格論斷),而 Who am I to say you love me? 是「我有什麼資格說你愛我?」或「我憑什麼說你愛我?」。

從中文翻譯來看,這種句型的應用應該相當廣泛,而事實也是如此。請看下面的例句:

  • Who am I to argue with the principal? (跟校長爭論? 我算老幾?)
  • Who am I to argue with my boss? (跟老闆爭辯? 我算哪根蔥?」
  • Who are you to do so? (你憑什麼這麼做? /你有什麼資格這樣做?)
  • Who are they to be singers? (想當歌星? 他們算哪根蔥?)
  • Who is Ted to meddle in our affairs? (泰德憑什麼管我們的事?)
  • It is his own decision to get divorced and who is anyone to stand in his way? (離婚是他自己的決定,任何人憑什麼阻攔他?)

Clash with an outfit

三月間在大S的婚禮上,她的婆婆張蘭跟范冰冰撞衫,雙方都覺得很糗。更早之前,在今年大年初六,名模林志玲穿著一套 8 萬元的名牌迷彩風衣,但眼尖的時尚專家發現,林志玲這件衣服,早在半年前徐若萱就穿過了,發生撞衫、還慢人家半年,實在很糗。從這兩起事件可以看出,儘管名流 (大多是女性) 撞衫時有所聞,但對她們來說,撞衫是一種忌諱。

「撞衫」的意思是「在同一場合穿了一樣的衣服」。走筆至此,讀者一定猜到本文要談的是「撞衫」的英文,而那就是本文的標題 clash with an outfit。讀者只猜對一半,因為「撞衫」正確的英文說法並非 clash with an outfit,這是網路上流傳的錯誤翻譯,有予以更正的必要,以免以訛傳訛。再者,英文雖有 outfit clash 的說法,但這一用語的意思是「衣服不搭配」,也不是「撞衫」,如 Outfit clashes are taboo to celebs. (名流忌諱穿衣服不搭配)。

Clash with 這個片語用在服裝上是指「不搭配」或「(顏色、圖案等) 不相配」,為 match 的相反詞,如 His T-shirt clashed with his shorts. (他的T恤和短褲不相配);Her handbag matches her shoes well. (她的包包和她的鞋子很搭配);The color of the shirt clashes with that of the tie. (襯衫的顏色跟領帶的顏色不搭配)。

「撞衫」的正確翻譯是 “to wear the same kind of dress/clothes/clothing with someone”,如 When Julia Roberts was walking on the red carpet, she found she happened to wear the same kind of dress with Scarlett Johansson. (茱莉亞羅勃茲走紅地毯時發現她與史嘉蕾喬韓森撞衫了);At the award-giving party, the two supermodels happened to be dressed in the same style and color. (在頒獎晚會上,這兩位超模撞衫了)。

Clash with 還有其他意思,如「衝突」,這是大家所熟知的意思,在此就不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這片語還意為「撞期;衝堂」,如 The exam dates clash with Mary’s wedding. (考試日期和瑪麗的婚禮撞期);My History clashes with Geography, so I’m not going to take the latter this semester. (我的歷史課和地理課衝堂,所以這學期我不修地理)。

Q:阿拉伯人名 (如 Bashar al-Assad) 中的 al 為何沒有大寫呢?

A:Bashar al-Assad (巴沙爾•阿薩德) 是敘利亞現任總統,為已故總統阿薩德 (Hafez al-Assad) 的次子。阿拉伯人的姓名頗為複雜,而人名中的 al 為定冠詞,一定小寫。許多阿拉伯人都在他們的姓名中使用 al 或它的變體。新聞界通常省略 al,所以 Bashar al-Assad 往往被寫成 Bashar Assad。由於 al 是冠詞,因此在翻譯阿拉伯人名時切勿將它音譯進去。不過,無論是 Bashar al-Assad 或 Bashar Assad,第二次提到時都寫成 Assad。

阿拉伯國家的報章雜誌名稱和地名都會使用冠詞 (往往還會加上連字號),如 al-Ahram (「金字塔報」– 埃及第一大報)、al-Fajr (巴勒斯坦「黎明報」)、el-Alamein (阿拉曼 — 埃及北部的地中海濱海小鎮) 和 Dar el-Beida (達爾貝達 — 摩洛哥第一大城和海港。事實上,Dar el-Beida 就是世界知名的卡薩布蘭加 Casablanca。Dar el-Beida 是阿拉伯文的名稱)。

許多阿拉伯人名中都會有 Abd, Ibn, Bin 或 Abu 等字,Abd 意為「…的僕人」(servant of),Ibn 和 Bin 意為「…之子」(son of),而 Abu 意為「…之父」(father of),其中最知名的當非恐怖組織「蓋達」(al Qaeda — 但新聞報導經常將 al 寫成 Al) 首領賓拉登 (Osama bin Laden) 莫屬。這些字不能單獨存在,必須與其他字連用或結合在一起,如 Abdullah (阿布度拉 — 阿拉伯人常見的男性名,意為「真主阿拉的僕人 (servant of Allah)」)、Abu Nidal (阿布尼達爾 — 1970 和 80 年代世界知名的頭號恐怖份子。Abu Nidal 意為「鬥爭之父 (father of struggle)」)、Bin Laden 和 Ibn Saud。

Abd, Ibn, Bin 或 Abu 在其所構成的人名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所以第二次提到時不可僅寫成 Abu 或 Nidal,亦不可僅寫成 Bin 或 Laden,而須寫成 Abu Nidal 及 Bin Laden;因此,中文翻譯須將 Abu 和 Bin 音譯進去。當 Ibn 和 Bin 前面有其他名字時,它們通常小寫,如 Osama bin Laden 和 Abdel Faisal ibn King Aziz al-Saud (沙烏地阿拉伯已故國王費瑟 — King Faisal — 的全名)。

Viral 的舊義是「病毒的」,但新義?

相信大家都已看過「呼呼塞拉吹進牛津英語辭典」這篇 PO 文了。在筆者貼出這篇文章後,有三、四個英文學習網站也相繼引用這篇文章,其中一個網站可能是為了不標示引用的資料來源,以示自創,乃將文章略微改寫並加入筆者文章沒有譯出的幾個新字新詞的翻譯,其中之一就是 viral。該網站自以為是地將 viral 譯為「病毒」。大家都知道這個字本來的意思就是「病毒的;病毒引起的」(形容詞),早就存在於各英文辭典中,新版《牛津英語辭典》為何還要大費周章、煞有介事地把它當作新字新詞來收錄呢? 難道《牛津英語辭典》腦殘嗎? 當然不是,這麼權威的一本辭典當然不會做出自毀長城的傻事!《牛津英語辭典》收錄的是 viral 的新義。

Viral 的新義為「網路短片」,尤其是指透過網路分享 — 通常是指透過影片分享網站如 YouTube 和電子郵件分享 — 而爆紅的影片。這些短片的內容通常以詼諧、搞笑、有趣為主。而在網路爆紅的影片往往被叫做 Internet sensation。viral 除了當名詞外,還可當形容詞用,後面大多接 video。所以,我們在 YouTube 上所看到的點閱率或人氣超夯的短片,英文就叫做 viral 或 viral video。

以下筆者就以英國《每日電訊報》每週精選的網路短片及其標題來印證上面的敘述:

Best viral videos: Cats, corgis, washing machines and skateboarding priests

Watch Telegraph TV’s pick of the best virals this week.

Number 5: Washing Machine Self Destruction

Household appliance meets bricky end.

Number 4: Maru the cat

One of the most famous felines on YouTube performs her latest cardboard box stunt in trademark ultra slo-mo.

Number 3: Skateboarding priest

A bit like watching your dad dancing. We’re not convinced this act will convert non-believers, but we have to thank Father Lendavi for trying.

Number 2: Indian Pole Gymnastics

Think pole dancing is just for sleazy night clubs? These Indian gymnasts would give Peter Stringfellow a run for his money.

Number 1: Corgi Flop

Life-vest sporting corgi attempts its best doggy dive.

Q:有人將 The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cannot be overemphasized. 這句譯為「德育之價值不能太重視」,從中文的意思來看,這句的翻譯一定有問題,但看英文字面的意思又沒錯,這到底是那裡出了問題呢?

A:先前提到 “cannot…too…” 這個固定搭配,它的意思是「愈…愈好」,「再…也不為過」。這裡所提到的 cannot be overemphasized,其意思與此相當,所以這句的正確翻譯是「再怎麼重視德育之價值也不為過」或「無論多麼重視德育之價值亦不為過」。cannot be overemphasized 亦可寫成 cannot be overestimated,意思相同 。由此可知,我們必須對英文中容易發生意思誤解的片語、用法或句子多下一些功夫,以免鬧笑話。

同樣地,cannot exaggerate 也會造成如上述的意思誤解。例如,We cannot exaggerate the importance of patriotism. 這句字面上意為「我們不能誇大愛國心的重要性」,但其實不然。它真正的意思是「(對於)愛國心的重要性,無論如何誇大其詞,亦不為過」。這句中的 cannot exaggerate the importance = cannot appraise the importance too high。鑑此,cannot be overemphasized 和 cannot exaggerate 等動詞片語可被視為 “cannot…too…” 的「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