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t vs. fillet

Filet 和 fillet 都意為「(去骨的) 肉片、魚片」,以牛或豬為例,它們都是切自牛或豬腰部的裡脊肉 (tenderloin - 字面意思就是嫩肉)。然而,fillet 是個比較普遍性的用語,而 filet 通常用於法式料理,因此大多出現在源自法文的菜名中,如 filet mignon (菲力牛排,又叫做免翁牛柳,其中免翁就是 mignon 這個法文字的音譯)。

字典將 filet 列為 fillet 的一般美式拼法,但美加地區的報章雜誌或在書寫時對 filet 和 fillet 的用法其實並不一致。有的甚至將 filet 用在與法式料理無關的上下文中,實例屢見不鮮,如 Divide the vegetables evenly among four plates, and top each with a sea bass filet. (將這些蔬菜平均分成四盤,每盤再放上一塊海鱸魚片) [Chicago Tribune]《芝加哥論壇報》,有的則使用 fillet。在北美以外的國家,fillet 則受到絕大多數人的偏愛,如 A thick 4-ounce piece of fish fillet takes 10 to 15 minutes to cook. (一塊 4 盎司重的厚魚片需要 10 至 15 分鐘的烹煮)。

怕輸

英文:kiasu /ˈkiːəsuː/ (n., adj.)

說明:kiasu 這個字源自新加坡,是閩南語「驚輸」的音譯。《牛津英語大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ED) 於 2006 年將其收錄為英文字。根據 OED 的定義,kiasu 意為「(名詞) 貪得無厭、自私自利的心態」/「(形容詞) 害怕錯失機會的;貪婪的,貪得無厭的」。Urban Dictionary (UD) 則直截了當地將其直譯為 “afraid of losing out to other people, afraid to lose out”。由修杰楷、卜學亮等人主演的國片《做你愛做的事》,英文片名就叫做 Kiasu。

事實上,OED 對「kiasu (怕輸)」的解釋並不是很貼切。「怕輸」應該是害怕吃虧,愛比較,輸人不輸陣,死愛面子之意,此乃華人社會的通病,不是嗎。

例句:

  • I should have gone two hours earlier: the kiasu in me is growing. (我原本應該提早兩個小時去:現在我心裡越來越怕輸) (OED)
  • These parents are so kiasu! School hasn’t started yet for their Primary One children and they’re already buying tons of assessment books. (這些父母很怕輸在起跑點!學校都還沒開學,他們已為他們國小一年級的小孩買了一大堆的評量) (UD)

Q:阿拉伯人名 (如 Bashar al-Assad) 中的 al 為何沒有大寫呢?

A:Bashar al-Assad (巴沙爾•阿薩德) 是敘利亞現任總統,為已故總統阿薩德 (Hafez al-Assad) 的次子。阿拉伯人的姓名頗為複雜,而人名中的 al 為定冠詞,一定小寫。許多阿拉伯人都在他們的姓名中使用 al 或它的變體。新聞界通常省略 al,所以 Bashar al-Assad 往往被寫成 Bashar Assad。由於 al 是冠詞,因此在翻譯阿拉伯人名時切勿將它音譯進去。不過,無論是 Bashar al-Assad 或 Bashar Assad,第二次提到時都寫成 Assad。

阿拉伯國家的報章雜誌名稱和地名都會使用冠詞 (往往還會加上連字號),如 al-Ahram (「金字塔報」– 埃及第一大報)、al-Fajr (巴勒斯坦「黎明報」)、el-Alamein (阿拉曼 — 埃及北部的地中海濱海小鎮) 和 Dar el-Beida (達爾貝達 — 摩洛哥第一大城和海港。事實上,Dar el-Beida 就是世界知名的卡薩布蘭加 Casablanca。Dar el-Beida 是阿拉伯文的名稱)。

許多阿拉伯人名中都會有 Abd, Ibn, Bin 或 Abu 等字,Abd 意為「…的僕人」(servant of),Ibn 和 Bin 意為「…之子」(son of),而 Abu 意為「…之父」(father of),其中最知名的當非恐怖組織「蓋達」(al Qaeda — 但新聞報導經常將 al 寫成 Al) 首領賓拉登 (Osama bin Laden) 莫屬。這些字不能單獨存在,必須與其他字連用或結合在一起,如 Abdullah (阿布度拉 — 阿拉伯人常見的男性名,意為「真主阿拉的僕人 (servant of Allah)」)、Abu Nidal (阿布尼達爾 — 1970 和 80 年代世界知名的頭號恐怖份子。Abu Nidal 意為「鬥爭之父 (father of struggle)」)、Bin Laden 和 Ibn Saud。

Abd, Ibn, Bin 或 Abu 在其所構成的人名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所以第二次提到時不可僅寫成 Abu 或 Nidal,亦不可僅寫成 Bin 或 Laden,而須寫成 Abu Nidal 及 Bin Laden;因此,中文翻譯須將 Abu 和 Bin 音譯進去。當 Ibn 和 Bin 前面有其他名字時,它們通常小寫,如 Osama bin Laden 和 Abdel Faisal ibn King Aziz al-Saud (沙烏地阿拉伯已故國王費瑟 — King Faisal — 的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