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an the Augean stables

字義:清洗奧吉亞斯的牛棚

轉喻:掃除多年污垢;清除多年積弊、貪污腐敗

說明:在希臘神話中,奧吉亞斯 (Augeas) 是古希臘城邦埃利斯 (Elis) 的國王,擁有大批牲畜。相傳他飼養 3,000 頭公牛,但 30 年不曾清理牛棚。話說古希臘另一城邦阿爾戈利斯 (Argolis) 的國王尤利斯瑟亞斯 (Eurystheus),他交付大力士海克力斯 (Hercules) 12 項艱鉅且危險的任務,其中第 6 項就是要求海克力斯在一天內清洗奧吉亞斯的所有牛棚。這 12 項任務史稱 The (Twelve) Labours of Hercules,後人亦稱之為海克力斯的豐功偉蹟或英雄事蹟。

尤利斯瑟亞斯承諾在完成清洗牛棚的任務後贈送十分之一的牛隻給海克力斯做為酬勞。海克力斯讓阿爾菲厄斯河 (Alpheus) 和佩尼厄斯河 (Peneus) 轉向,引河水清洗奧吉亞斯的牛棚,在要求的時間內成功完成任務。但奧吉亞斯拒絕贈牛,理由是海克力斯係執行尤利斯瑟亞斯交付的任務,不是他交付的任務。海克力斯有被耍的感覺,於是派兵攻入埃利斯殺了奧吉亞斯和他的兒子們。

在現代英文中,Augean 這個形容詞和 Augean stable 有時會單獨使用。Augean 意為「極為困難的;非常艱鉅的;極髒的」,如 “Augean tasks” (極為困難的任務)、”Augean labor” (非常艱鉅的工作)、”Augean clutter” (極度髒亂的雜物)。Augean stable 意為「污穢或腐敗的地方」。

例句:

  • The presidency of Ulysses S. Grant was marred by his refusal to clean the Augean stables of his own administration. (格蘭特的總統職位因他不願掃除政府多年的貪污腐敗而遭到玷污) (Merriam-Webster Online) (註:Ulysses S. Grant 為美國第 18 任總統)

Change like Proteus

字義:像普羅透斯一樣地變化

轉喻:千變萬化,變幻莫測

說明:在希臘神話中,普羅透斯 (Proteus) 為早期的海神,是幾位被荷馬稱為「海洋老人」的神祇之一。Proteus 這個名字可能有「最初」的含意,因為希臘文的 protos 意為「最初的」(first),如希臘文 protogonos 意為「最初的」(primordial) 或「最早出生的;頭生的」(firstborn)。雖然後人無法確定它所指為何,但在許多神話中,他是海神波賽頓 (Poseidon) 的長子,年紀可能比波賽頓另一兒子、也是海神的特里頓 (Triton) 還要大。

普羅透斯具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但由於任何人只要抓住他,他就會毫不隱瞞地對抓住他的人說出未來的預言,因此他經常變換外形、千變萬化,以免被人抓到。根據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普羅透斯住在尼羅河三角洲海岸外的法羅斯島 (Pharos,因亞歷山大燈塔而聞名) 上,放牧海獸。在《奧德賽》的一個場景中,斯巴達 (Sparta) 國王墨涅拉奧斯 (Menelaus) 向訪客講述他打贏特洛伊戰爭、奪回被拐走的夫人海倫 (希臘神話中,一笑傾城,再笑傾國的大美女) 後,回程途中在法羅斯島所遭遇的經歷。

由於從特洛伊回程之前觸怒了眾神,墨涅拉奧斯的船隻被迫停滯在島上,動彈不得。但他在島上遇見了普羅透斯的女兒埃多席雅 (Eidothea),後者告訴他如果他能抓到她的父親,他就能夠迫使普羅透斯說出他身陷困境的原因,而且還能得知將來會發生的事情。每天中午,普羅透斯都會從海中出現,將海豹趕到島上的岩洞裡午休。埃多席雅教墨涅拉奧斯如何制服她父親的方法,還給了他一些海豹皮作為偽裝。翌日墨涅拉奧斯和幾個手下便混入海豹群。在普羅透斯沉睡之後,墨涅拉奧斯突然跳起來掐住這個變幻莫測的神靈,不管他變成獅子、蛇還是豹或豬、甚至樹或流水,墨涅拉奧斯就是不鬆手。最後,普羅透斯不得不投降,向他揭示了他所要的訊息:由於他啟程前沒有祭祀眾神,因而觸怒了他們。普羅透斯還進一步告訴墨涅拉奧斯有關跟他一起征戰特洛伊的其他戰將當時及未來的命運,其中包括他的哥哥阿伽門農 (Agamemnon);普羅透斯說,阿伽門農已順利回到家鄉,但不久就被他的妻子和情夫所謀害。

在現代英文中,protean 這個形容詞就是衍生自外形千變萬化的 Proteus,意為「變化多端的;變幻莫測的」,但它亦有正面的意義,即「多才多藝的」(versatile),如 Roy loved to show off his protean talent. (羅伊喜歡賣弄他多才多藝的才能)。

例句:

  • The weather in my hometown always changes like Proteus. (我家鄉的天氣總是變化莫測、無從捉摸)
  • Some things change like Proteus. (有些事情千變萬化)

Catch a Tartar

字義:抓到一個韃靼人

轉喻:遇到勁敵

說明:韃靼人是指 13 世紀初期在成吉思汗 (Genghis Khan, 1162-1227) 領導下征服西亞和東歐、燒殺擄掠的突厥和蒙古族 (Turkic and Mongolian peoples) 或其後裔。韃靼人剽悍、兇狠、驍勇、善戰,有如張飛賣刺蝟,人強貨扎手,是對手眼中「可怕的勁敵」。然而,即使如此,韃靼人都被抓到了,為何還會變成勁敵,而「抓到韃靼人」會引申為「遇到強敵」的意思呢!?

根據英國詞典編纂者 E. Cobham Brewer (1810-1897) 在 1870 年出版的《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一書,一名在大英帝國軍隊服役的愛爾蘭士兵,在一場與土耳其軍隊的戰役中抓到一名韃靼人,於是他就喜孜孜地對不遠處的一名戰友高喊說:「我抓到一個韃靼人」。
「那麼把他帶過來」他的戰友說。
「但他不過去」愛爾蘭士兵叫喊著說。
「那麼你自己過來」他的戰友說。
「天啊!但願我能過去,可是他不讓我離開」愛爾蘭士兵回答說。

Tartar (或 tartar) 這個字後來被引申為「剽悍的人;難對付的人」,現今還意為「牙垢;牙石」。

例句:

  • Now that Kelly finally agreed to meet with you, you just might find that you’ve caught a Tartar. (既然凱莉終於同意跟你見面,你可能會發現你遭遇了更強的對手 - 強中自有強中手)
  • Anthony hadn’t been married for long when he realized he had caught a tartar. (安東尼結婚不久就瞭解到他娶了一個潑婦)

Box and Cox

字義:鲍克斯和柯克斯

轉喻:(形容詞/副詞) 輪流的[地];交替的[地] (alternate; in turn)

說明:Box and Cox (《鲍克斯和柯克斯》) 是英國劇作家莫爾頓 (John Maddison Morton,1811 年 1 月 3 日至 1891 年 12 月 19 日) 最著名的獨幕喜劇 (one-act farce)(註)。這齣獨幕劇於 1847 年 11 月 1 日首次在倫敦「皇家萊塞姆劇場」(Royal Lyceum Theatre) 上演。鲍克斯 (Box) 和柯克斯 (Cox) 就是劇中兩位主角的名字,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同時向同一位女房東租了同一個房間。

原來這位女房東見錢眼開、異想天開,竟然一房二租,既租給晚上上班的印刷工人鮑克斯,又租給白天上班的製帽工人柯克斯。由於工作時間不同,這兩名房客從來不曾踫過頭,壓根兒不知道自己的房間還有另一名房客。有一天,鮑克斯休假,整天待在家裡,當柯克斯回家時,兩人都說對方闖進自己的房間,吵著吵著兩人終於明白了真相。由於鲍克斯和柯克斯輪流使用一個房間,後來 Box and Cox 就被引申為「輪流的[地];交替的[地]」。

必須說明的是,儘管有些資料來源指出,Box and Cox 還可當名詞和動詞用,但頗具權威的韋氏辭典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僅有形容詞和副詞用法。

例句:

  • We shared the office in a Box and Cox arrangement. (我們輪流使用這辦公室)
  •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forecast, there will be a week of Box and Cox rain and sunshine. (根據天氣預報,未來一個禮拜將是時雨時晴)
  • You can use my car Box and Cox. (你們可以輪流用我的車)
  • The farmer is doing weeding and manuring Box and Cox in the field. (農夫正在田裡交替地除草和施肥)

註:獨幕劇 (one-act play) 是戲劇作品的一種形式,全劇情節在一幕內完成,篇幅較短,情節單純,結構緊湊,要求戲劇衝突迅速展開,迅速形成高潮,戛然而止。獨幕劇可能只有一個場景 (scene),也可能有多個場景。

Bob’s your uncle

字義:鮑伯是你舅舅

轉喻:這樣就 OK 了! 就這麼簡單!

說明:在英文中,Bob 是 Robert (羅伯特) 的暱稱。若說美國大叔是 Sam,那麼英國大叔就是 Bob,此一男子名在英國之普遍可見一斑。這一成語主要用於英國及大英國協 (Commonwealth - 由前英國殖民地,如澳洲、紐西蘭、印度,所組成) 國家,但出處無從考據,無人能確定它的詞源。

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說法是 (儘管疑點重重),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 (Robert Cecil Salisbury,任期:1895 年 6 月 25 日 – 1902 年 7 月 11 日) 內舉不避親,任命頗不得人緣的外甥貝爾福 (Arthur Balfour) 繼任諸多職位,其中最具爭議性的是,1887 年任命貝爾福擔任愛爾蘭布政司 (Chief Secretary for Ireland) (註)。由於愛爾蘭布政司是當時英政府中最重要的職位之一,當然是許多人競逐的目標,雖然貝爾福天生聰穎過人,但當年貝爾福僅 39 歲,因此普遍認為該任命案並不適當。職是之故,不滿人士便諷刺說,只要有個叫 Bob 的舅舅,保證讓你步步高升,功成名就。所以,Bob’s your uncle 就引申為如果鮑伯是你舅舅,「那一切都沒問題了;就這麼簡單!」

一般都將 Bob’s your uncle 翻譯成「鮑伯是你叔叔」,網路上也全部都是這樣翻譯 (迄今筆者還沒有發現其他譯法)。如果這一成語係根據上述說法而來,那麼這樣的翻譯可就大錯特錯,以訛傳訛。貝爾福 (1848 年 7 月 25 日 – 1930 年 3 月 19 日) 的母親 Lady Blanche Gascoyne-Cecil (1825 – 1872) 是索爾茲伯里 (1830 年 2 月 3 日 – 1903 年 8 月 22 日) 的親姊姊,兩人來自希西爾 (Cecil) 家族;換言之,索爾茲伯里是貝爾福的舅舅,所以 Bob’s your uncle 應是「鮑伯是你舅舅」才對。舅舅疼外甥,古今皆然。

事實上,貝爾福在愛爾蘭布政司任內勠力從公,表現稱職,讓批評人士不知所措,「雞嘴變鴨嘴」,但愛爾蘭人仍給他取了個外號,叫他「血腥貝爾福」(Bloody Balfour)。貝爾福後來也當上英國首相,就在他舅舅卸任的同一天,即 1902 年 7 月 11 日,接任首相之職,直到 1905 年 12 月 5 日才離職。現在問題來了:Bob’s your uncle 直到 1937 年才在著名語源學家暨俚語權威帕特里杰 (Eric Partridge) 的《俚語與非傳統英語辭典》(Dictionary of Slang and Unconventional English) 中被收錄。他在書中指出,這成語自 1890 年代就開始使用。果真如此,那麼為何沒有人在出版品中見過它的應用實例呢? 這令人驚訝! 倘若民眾對索爾茲伯里內舉不避親的作法義憤填膺,諷刺或批評的聲浪大到足以使人創造出這樣一個成語,那麼它為何都沒有出現在任何一份諷刺性刊物,如《潘趣》(Punch) 雜誌呢?

第二種說法雖沒有第一種來得有趣刺激或扣人心弦,但很可能是真實的;那就是 Bob’s your uncle 導源於俚語 All is bob,這成語意為「一切都沒問題;一切都令人滿意」。All is bob 可追溯到 17 世紀,它出現在英國詞典編纂者法蘭西斯‧葛羅斯 (Francis Grose) 1785 年出版的俚語辭典《A Classical Dictionary of the Vulgar Tongue》中。

例句:

  • You just put these parts together like this, and Bob’s your uncle – you have a working model! (你只要將這些零件像這樣組裝起來就 OK 了 - 你就有一個可以作用的模型了)
  • Put your money in the slot, press the button for your selection, and Bob’s your uncle. (把錢投入投幣口,然後按下你要的鈕,就這麼簡單!)

註:布政司 (Chief Secretary) 是昔日大英帝國各殖民地中一個僅次於總督的重要官職,相當於各該殖民地的內政部長 (英國現今的內政部長,英文叫做 Home Secretary,內政部為 Home Office),如香港布政司。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主權移交後,布政司改名為政務司 (司長),英文為 Administrative Secretary,但為凸顯其首長地位,之後再改稱 Chief Secretary for Administration,大致沿襲布政司的職務,但政府首長之位則由行政長官取代總督。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又稱特區首長,簡稱特首,英文為 Chief Executive (CE)。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字義:航行於錫拉岩礁與卡力布狄斯大漩渦之間;從錫拉女妖與卡力布狄斯女妖之間通過

轉喻:進退維谷,進退兩難,左右為難,腹背受敵

說明:這成語導源於希臘神話。根據荷馬史詩,Scylla (錫拉) 和 Charybdis (卡力布狄斯) 都是女海妖,她們分別盤據在義大利本土與西西里島之間的墨西拿海峽 (Strait of Messina) 的兩邊。錫拉出沒於靠近義大利本土這一邊的一處同名 (即錫拉) 的岩礁上,而卡力布狄斯則變身為西西里島海岸外一處同名 (即卡力布狄斯) 的大漩渦。

錫拉女妖上半身為美若天仙的美女,而下半身卻是恐怖駭人的六頭十二足妖獸,凡是經過岩礁的船隻,必被吞噬六名船員才足以果其腹。卡力布狄斯女妖的大漩渦,強勁洶湧、氣勢磅礡,足以將所有經過的船隻捲入使其完全滅頂。

根據荷馬史詩之一的《奧德賽》(Odyssey),古希臘英雄,也是希臘西部伊塔卡島 (Ithaca) 國王的奧德修斯 (Odysseus) 在歷經十年的特洛伊戰爭 (Trojan War) 戰勝後班師回朝,率領希臘軍乘船向伊塔卡出發。途中,由於奧德修斯激怒了海神波賽頓 (Poseidon),波賽頓乃降禍於他,使他一路上歷盡劫難,在海上又漂泊了十年。

伊塔卡人大多認為奧德修斯戰後十年不歸,一定已經死亡。與此同時,當地許多貴族紛紛向奧德修斯的妻子潘妮洛普 (Penelope) 求婚,潘妮洛普百般設法拒絕他們,但仍盼望丈夫能生還。奧德修斯在這十年間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包括他們的船隻必須經過墨西拿海峽,航行於錫拉岩礁與卡力布狄斯大漩渦之間,使其進退兩難,腹背受敵,險象環生 - 奧德修斯選擇了犧牲六名船員的方式通過該海峽,才逃過一劫。最後在諸神的幫助下,經過十年漂泊生活的奧德修斯終於返回故土。那些追求他妻子的求婚者還佔據著他的王宮,大吃大喝。奧德修斯裝作乞丐,進入王宮,設法跟兒子和僕人一起聯手殺死那一群粗暴貪樂的貴族,與妻子團聚。

後人遂將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這個字面意為「航行於錫拉岩礁與卡力布狄斯大漩渦之間;從錫拉女妖與卡力布狄斯女妖之間通過」的成語,引申為「進退維谷,進退兩難,左右為難,腹背受敵」。事實上,英文至少還有三個成語可與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劃上等號,那就是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on the horns of a dilemma” 和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這些成語都是在表示必須在兩難的情況中作一抉擇,也就是兩害相權 (to choose between two evils)。當然了,聰明的人,如奧德修斯,一定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to choose the lesser of the two evils)。

例句:

  • I was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when I was offered another job because I still felt a great deal of loyalty to my boss. (有人請我去做另一份工作,我感到左右為難,因為我對老闆仍忠心耿耿)
  • For most people a visit to the dentist is the result of a choice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 if you go you suffer, and if you don’t go you suffer. (對大多數人來說,看牙醫是兩難中所作的抉擇 - 看與不看都要受苦)
  • Greece is on the horns of a dilemma. On the one hand, the country will face bankruptcy if the government does not raise taxes. On the other hand, if it does, many people will take to the street. (希臘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局面。一方面,若政府不增稅,該國將會破產。另一方面,若加稅,許多民眾將會走上街頭抗爭)
  • The judge ordered me to pay my debts or else go to prison, so I was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法官命令我還債,否則就要坐牢,我簡直進退維谷)

Benjamin’s mess

字義:便雅憫的那一份

轉喻:最大的一份

說明:這成語出自舊約聖經《創世紀》(Genesis),Benjamin (聖經譯名為「便雅憫」,與一般的「班傑明」翻譯有所不同) 是雅各 (Jacob) 和拉結 (Rachel) 最小的兒子,但他最初並非叫做便雅憫。由於拉結生便雅憫時難產,她在臨死前,給她的幼子取名「便俄尼」(Ben-Oni),意為「苦難之子」(son of suffering)。拉結撒手西歸後,雅各將便俄尼改名為「便雅憫」,意為「右手之子」(son of the right hand) 或「賜福之子」(son of blessing)。

拉結死後,雅各對拉結所生的便雅憫和約瑟 (Joseph) 疼愛有加。這引起雅各與其他女人所生的兒子們對便雅憫和約瑟的嫉妒。他們將約瑟賣給一個商人,後者將約瑟帶到埃及。但約瑟 30 多歲就開始治理整個埃及。在他的努力下,埃及成為一個繁榮富庶的國家。當所有國家都在鬧饑荒時,只有埃及還有充足的糧食供應。

雅各與其他女人所生的幾個兒子到埃及買糧,約瑟堅持不見到便雅憫就不售糧,這些同父異母的兄弟只好回去把便雅憫帶來。當便雅憫終於出現在眼前時,約瑟忍不住放聲大哭。約瑟盛宴款待自己的兄弟們,便雅憫所得到的食物是其兄弟的五倍。便雅憫和其他兄弟要回國時,約瑟給每人一套衣服,但便雅憫卻得到五套新衣服和三百錫克爾 (Shekel - 現在也是以色列的貨幣名) 的銀幣。

Mess 是個相當常用的字,有多個意思,包括「混亂,凌亂 (的狀態),髒亂 (的東西);困境,一團糟;一份食物;足夠一餐吃的量」等;此外,在口語中,它還意為「生活一團糟的人,邋遢的人;動物糞便」。而在 Benjamin’s mess 中,mess 的意思相當於 portion,所以這成語字面上意為「便雅憫的那一份」。由於便雅憫的那一份比別人多五倍 (Benjamin’s mess was five times so much as any of theirs.),因此引申為「最大的一份」。

例句:

  • In the joint venture, Benjamin’s mess of the benefit will go to him. (在這家合資企業,利潤中最大的一份要歸他所有)

Before you can say Jack Robinson

字義:在你還沒來得及說傑克‧羅賓森來訪 (他就已離去了)

轉喻:立即,馬上,一剎那,轉瞬間,一瞬間,轉眼之間

說明:根據英國詞典編纂者法蘭西斯‧葛羅斯 (Francis Grose) 1785 年出版的俚語辭典《A Classical Dictionary of the Vulgar Tongue》,從前有個名叫 Jack Robinson 的人,他總是匆匆走訪親朋好友,當僕人還沒來得及通報主人說他到訪,他就已不辭而別,轉眼之間消失不見了。這就是一些人所認為的本成語的典故。然而,除此之外,該書對於本成語就未再有任何著墨了。事實上,由於傑克‧羅賓森的身份不可考,絕大多數的文獻都認為他只是個虛構人物。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before you can say Jack Robinson 起源於 1700 年代。這成語亦可寫成或說成 quicker than you can say Jack Robinson,而比較新的版本則是使用 before you know it 來表達相同的意思。當然了,在這三個同義成語中,can 和 know 會有時態的變化。

例句:

  • Before you could say Jack Robinson, the bird flew away. (那隻鳥轉瞬間就飛走了)
  • Before you could say Jack Robinson, he had run away. (轉眼間他就一溜煙跑走了)
  • I’ll catch a plane and be there quicker than you can say Jack Robinson. (我會馬上搭機到那裡)
  • He’ll go there to meet you before you know it. (他會立刻到那裡跟你會面)

Bear a Bellerophon letter

字義:身懷柏勒洛豐的信

轉喻:自己找死;自找死路

說明:柏勒洛豐 (Bellerophon - 發音:/bəˈlɛrəfən/) 是希臘神話中的英雄,被譽為大力士海克力斯 (Heracles - 相當於羅馬神話的Hercules) 之前古希臘時代最偉大的英雄。他最偉大的事蹟是宰殺《荷馬史詩》中所載的獅頭、羊身、蛇尾的噴火怪獸喀邁拉 (Chimera)。

據說,柏勒洛豐原本不叫柏勒洛豐,他在成名前因殺死一名叫做柏勒洛豐的人,人們才開始稱他為柏勒洛豐,意思是「殺害柏勒洛豐的兇手」。他殺人後惶惶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地出走避風頭,投奔阿爾戈斯 (Argos) 與提林斯 (Tiryns) 城的國王普洛特斯 (Proteus)。但合該有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王后安蒂亞 (Antea 或 Anteia) 竟看上了柏勒洛豐,百般勾引他,但柏勒洛豐不想再惹事端,猶如坐懷不亂的柳下惠不為所動。王后惱羞成怒,怒從心中起、恨從膽邊生,反進讒言誣陷柏勒洛豐,國王大怒就派柏勒洛豐送信給他的岳父、里西亞 (Lycia) 國王伊俄巴特斯 (Iobates),信中要求對方立即處死送信人。

但伊俄巴特斯不想違背希臘文化的基本原則 - 不可虐待客人 - 而激怒眾神,因此在殺與不殺柏勒洛豐之間舉棋不定、進退兩難,最後想了一個辦法,他派柏勒洛豐去執行危險而艱巨的任務;這樣,一來可為國除害,二來可借刀殺人。柏勒洛豐騎著被他馴服的白色飛馬消滅噴火怪獸喀邁拉並戰勝全部皆為女戰士組成的民族亞馬遜人 (Amazons),出乎意料地完成了任務,毫髮未損地出現在伊俄巴特斯面前,後者對他非常賞識,就和他分享半壁江山,並把另一個女兒菲洛諾 (Philonoe) 嫁給他,柏勒洛豐因禍得福。

後來人們就用 to bear a Bellerophon letter 這個成語來表示「送對持有者不利的信件;做對自己不利的事」,也就是「自己找死,自找死路」。

例句:

  • Using illegal drugs is an act of bearing a Bellerophon letter. (吸毒是自找死路的行為)
  • Having found out that he had been bearing a Bellerophon letter, he was pale with fear. (在發現自己原來是在自尋死路後,他嚇得臉色蒼白)

Barmecide feast

字義:巴米賽德的盛宴

轉喻:假慷慨;口惠而實不至;畫餅充飢;望梅止渴

說明:巴米賽德是《天方夜譚》(The Arabian Nights’ Entertainments) 一則故事中的大富翁。他在宴請一位名叫夏卡巴克 (Schacabac) 的乞丐時,以空盤饗客,光用嘴說一道一道的菜,但並沒有真的菜端上來。一般讀者在閱讀這個波斯故事之初,可能會以為巴米賽德只是個為富不仁、吝於施捨給乞丐或窮人的有錢人,但讀完故事後就會發現,巴米賽德其實是個品德高尚,用人唯才的智者。

Barmecide feast 的故事是這樣的:

在巴格達有一個富有的老人名叫巴米賽德。他的宮殿雄偉壯觀、美輪美奐,座落在花園當中。他應有盡有,一切稱心如意。

在同一地方,有一個乞丐叫做夏卡巴克。他穿的是別人扔掉的破爛,吃的是他人倒掉的剩菜。但他心情愉快,生活得像國王一樣快樂。

有一回,夏卡巴克有頗長一段時間沒有東西吃了,於是就去巴米賽德那裡求助。

門口僕人說:「請進來吧,我們的主人不會讓你空著肚子回去的。」

夏卡巴克進了大門,經過許多佈置得輝煌美麗的房間後,他終於來到一個大廳。大廳的地上鋪著柔軟的地毯,牆上掛著精美的畫作,廳裡陳設著舒適的沙發及其他貴重的家具。夏卡巴克在那裡看見一位留著長長白鬍的慈祥老人坐在沙發上,他就是巴米賽德。

人窮志短的夏卡巴克跪伏在地,拜見了巴米賽德。巴米賽德態度和藹,言語親切,詢問他需要什麼幫助。

夏卡巴克告訴他所有的煩惱,並說他已經兩天沒有吃東西了。

「這可能嗎?」巴米賽德吃驚地說,「你一定是餓得要死了,我這裡應有盡有,隨便你吃到飽!」

然後,他轉身叫,「來人啊! 快拿熱水來給客人洗手,然後叫廚師趕快準備晚飯。」

夏卡巴克沒有想到會得到如此友好、殷勤的款待,受寵若驚。他開始對巴米賽德千恩萬謝地說個不停。

「你不用多禮,」巴米賽德說,「我們趕緊為今天的盛宴做準備吧。」

然後,巴米賽德開始洗手,彷彿有一個人在旁邊澆水。「來,和我一起洗手,」他說。

夏卡巴克沒有看到僕人的影子,也沒看見洗臉盆,更沒有水。但他認為他應該跟著做,於是也假裝開始洗手。

「好啦,」巴米賽德說,「現在讓我們趕緊吃飯。」

他坐了下來,彷彿桌子上擺滿了山珍海味,拿起刀叉開始切割烤肉。然後他說,「快吃,我的好朋友。你說你很餓了,不要客氣,就像在自己家裡一樣。」

夏卡巴克開始心領神會,儘管覺得巴米賽德可能在開玩笑。但他也拿起刀叉,開始假裝大塊吃肉,把烤肉切割下來,裝模作樣地送到嘴邊,然後開始咀嚼,並說,「真好吃! 您瞧,我一點也不客氣。」

「來人啊,」巴米賽德喊道,「快上烤鴨。」

然後,他對夏卡巴克說,「現在,我的好朋友,嚐嚐這香嫩酥脆的烤鴨。這裡有酸辣醬、蜂蜜、葡萄乾、青豆、乾無花果。多吃點,我們還有幾道菜沒上來。」

夏卡巴克幾乎餓得快昏過去了,但他出於禮貌,拼著老命假裝大口大口地吃。

「來,」巴米賽德說,「我們來嚐嚐烤羊肉吧。你有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呢?」

「有生以來第一次吃到,」夏卡巴克說,「桌子上擺滿了山珍海味,你們家確實名不虛傳。」

「那麼請打開喉嚨盡量吃,」巴米賽德誠懇地說,「你在別處吃不到更好的了。」

最後,他們開始吃甜點。巴米賽德跟夏卡巴克談到甜點,各式各樣肉脯和水果,然後跟夏卡巴克一起裝模作樣地吃了甜點。

「現在,你還要點什麼嗎?」巴米賽德問道。

「啊,不要了!」 夏卡巴克說,「我確實吃得太多了,撐到不行。」

「好,那讓我們喝酒,」巴米賽德說,「來人啊,拿上好的紅酒!」

「真對不起,」夏卡巴克謙遜地說,「我從來不喝葡萄酒,因為它是被禁止的。」

這時,巴米賽德握住夏卡巴克的手。「我一直希望能找到像你這樣的一個人,」他說,「今天終於找到了。不過,現在我們真的要先坐下來吃飽再說。」

於是,他雙手拍了一下。僕人送來了如假包換的各色菜餚,很快就擺滿了一桌,他們坐下來,不再假裝,而是真的吃著剛才假裝吃過的東西。

可憐的夏卡巴克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的飯菜。酒足飯飽後,巴米賽德說,「我發現你有很強的理解力,腦筋也很靈活,又很有智慧,能夠在最艱苦的環境裡生存下來,從任何事物中激發出最大的潛力。你過來和我一起住,做我的大管家吧!」

從此,夏卡巴克與巴米賽德一起生活多年,再也不會知道什麼是飢餓了。

例句:

  • The company promised us an iPad and iPhone for every employee, but we saw neither an iPad nor an iPhone a year later. What we get is just some kind of Barmecide feast. (公司答應給我們每位員工一台 iPad 和一支 iPhone,但一年後我們既沒拿到 iPad 也沒拿到 iPhone。我們所得到的,只是口惠而實不至的假慷慨而已)